教育国际化动态(2014年第1期)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4-07-09点击:

教育国际化动态
2014 年第1期(总第13期)
国际合作处暨国际教育学院编               2014年1月21日


                 
本 期 专 题
“慕课”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慕课”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什么是“慕课”
MOOCs 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中文译为“慕课”,是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课程人数16万学生;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第四个字母“C” 代表Course(课程)。MOOCs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MOOCs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MOOCs 最早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cMOOC(C为联通主义一词Connectivism的首字母)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CK08)。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慕课”的真正风靡发生在2001年。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s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随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相继掀起了建设“慕课”平台,引入高质量网络公开课程的热潮。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课程《公正》等,引来新一轮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至2011年为止,10年间,MIT已发布了2000门课程,有超过1亿人次的访问量。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上线,学生注册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4个月后学生数便突破100万,一年不到来自世界各国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234万。在这股浪潮中,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理工、密西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来自四大洲的62所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5月,MIT和哈佛大学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第一门课《电子和电路》即有12万名学生注册。同年秋天,第一批课程的学生人数已突破37万,已有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请加入。
由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前两个均准备近期进入中国。
二、“慕课”为什么这么热?        
“慕课”热潮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慕课”对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冲击;二是 “慕课”对商业化教育市场的冲击。可以说,“慕课”同时确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商业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得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大范围推广;而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推进,为教育领域产生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慕课”在教学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尝试,初步呈现出了4个突出特征:
一是落实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大规模学习者,根本原因在于真正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慕课”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彼此交互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慕课”更符合启发式教学,老师变成了具有辅导、引导作用的“导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
二是打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传统课堂、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包括教学的内容、方式等都相对固定,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实体的校园基本“消亡”,教室不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教师、同学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人,教学的过程、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开放。
三是创设了沉浸式、社交化的学习环境。“慕课”为师生、生生之间创设了类似于职业化、专业化的沉浸式学习社区,进而探索了类似于社交媒体当中相互评论的学生作业互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四是提供了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慕课”在商业上的鲜明特征,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借助其他的经费投入和盈利模式,来找到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
三、“慕课”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2013年被视为“慕课”元年,在这一年,中国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国际“慕课”平台。5月21日,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而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随后,复旦大学与Coursera达成合作意向,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根据Coursera的网站显示,北京大学已成为其合作伙伴。在全球知名大学纷纷加入“慕课”平台的影响下,中国的高校也已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来扩展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中文课程,同时也借此机会观察和反思“慕课”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和反思的同时,中国高校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慕课”。据光明日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幕课”平台。12所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率先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的课程于2013年9月份已经开课。另外,在湖北省内高校中,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打造了华中地区首个“慕课”平台,计划明年初开课,从通识课程突破,将“慕课”引入正规教学,实现学分互认,通过“慕课”进行三校间跨校学习和积累学分,条件符合者将获得学位证。
四、“慕课”的优势和缺陷
首先,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x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
1. 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
2. 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
3. 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 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 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总之,x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而且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客观阐明x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
1. 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 从教学论的视角,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
3. 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x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
4. 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x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OERs)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5.xMOOC 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s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五、“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演变逻辑和规律。自从上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以来,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教育变革。本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在线教育发展框架,面向传统高等教育的校园内网络辅助教学日益普及,以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改革正在国际上步入常态化;面向校园外学员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开放大学发展迅猛;面向终身学习者的在线培训日益成熟。但“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究竟如何呢?
首先,MOOCs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s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s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s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s,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s,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40多所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s,而国内高呼MOOCs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s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s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s,借鉴cMOOC和xMOOC的各自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具体对于我国高校而言,我们认为:第一,可以借助MOOCs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s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砖块)与Clicks(鼠标)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第二,应借鉴MOOCs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开放办学,推行开放教育”。因此,可以借鉴x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我国各类高校应积极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第三,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领导
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各学院领导
                                                                         
本期审稿:马昌前、孙来麟        责任编辑:杜海坤 张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