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0期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1-10-01点击:

  外 事 简 报
                                          2011年第10期
主要内容:
1、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Rick Russo博士来我校讲学
2、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ordon Churchman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3、美国布莱恩特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
4、校长王焰新教授率团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考察访问
5、我校“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评估通过并获继续支持建设
6、我校举行“高等教育国际化”课题申报答辩
7、2011年来华留学新生赴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楚河汉街参观
8、我校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签订国际学术文献传递协议
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vid Kohlstedt教授来我校讲学
10、我校外籍专家梅森教授向学校捐赠化石模型
11、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Harry Green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我校200位留学生品味中国茶文化
13、塞尔维亚工程院院士Dejan Skala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Rick Russo博士来我校讲学

       2011年10月,应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勇胜教授和胡兆初教授邀请,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Rick Russo 博士来我校访问并做学术交流。
        10月25日,在重点实验室一号会议室,Rick Russo博士做了题为:激光剥蚀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一新型、简易生态地球化学分析技术(Applications of Laser ablation technology in Chemical Analysis——A new technology making chemical analysis easier i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application)的学术报告。
        Russo博士为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资深科学家和先进能源技术研究室主任。25年来,一直从事激光剥蚀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激光剥蚀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在样品表面形成等离子体,光谱检测系统对等离子体的光谱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样品的元素组分和含量信息。传统的湿分析法如AAS、AFS、ICP-MS等样品前处理复杂,操作周期长,附加费用高。激光剥蚀技术无需样品制备,数秒内可得到结果,多元素同时检测。可定性定量地分析土壤、植物、矿石、钢铁、合金、气溶胶等物质中的70多种元素,在外国生态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化学分析的全新工具。
        Russo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激光加热和激光剥蚀过程的机理研究;飞秒激光进样系统;利用激光剥蚀技术提高LIB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ICP-MS的化学分析精度;拉曼、荧光和光热光谱法测量稀土和锕类离子;激光超声的无损检测和评估。Russo博士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会议论文48篇,学术报告176场,专利9项。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ordon John Churchman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2011年10月24日至28日,应我校地球科学学院洪汉烈教授邀请,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Gordon John Churchman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10月25日,在主楼416,Churchman教授做了题为“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oil Clay Mineralogy”学术报告。
        Gordon John Churchman博士现任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新西兰化学协会会士,新西兰土壤科学协会会士,曾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pplied Clay Science》主编,2005年获皇家澳大利亚化学协会绿色化学挑战奖。
       Jock Gordon Churchman博士1971-1973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73-1989在新西兰土壤科学研究院;1987-1988年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高级访问研究员;1989-2003年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2003-今,在Adelaide大学任教。Gordon John Churchman博士长期致力于黏土矿物学研究,在黏土矿物的结构、物理化学、矿物表面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相关领域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

        2011年11月2日至3日,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校长梅恪礼及其夫人梅凯迪女士,副校长艾仲廷及其夫人艾美美女士,薄柏岚先生,布大孔子学院院长杨洪教授一行来我校访问。校党委书记郝翔教授,原校长张锦高教授,党委副书记丁振国教授、朱勤文教授,副校长唐辉明教授、赖旭龙教授会见并宴请美国客人。
        访问期间,双方就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和游学项目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促使两校之间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具体实施方案。郝翔书记表示我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其中出国学生的人数期望能占到学生总人数的10%,同时也指出应加大文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双方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游学项目达成一致。
        布莱恩特大学与我校有传统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两校共同建立起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合作了美中环境变化研究所,并有多个合作交流项目在进行开展中。

                                        校长王焰新教授率团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考察访问

        10月23日至11月3日,校长王焰新教授率学校代表团一行4人赴美国、加拿大部分高校考察访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等高校的领导深入洽谈了合作事项,看望了我校部分进修学生和加拿大校友会校友,并与部分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10月24日,王焰新校长一行造访滑铁卢大学,会见了该校常务副校长杰夫瑞•麦博教授、副校长如特伯格教授。王焰新与该校领导共同回顾了交流、合作历史,肯定了前期“2+2”学生合作项目和教授合作取得的成绩,并就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充分交换了意见,初步达成了3各方面的意向:一是增加学生短期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生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教师互访,扩大出国进修青年教师的派遣规模,拓展科研合作范围;三是扩大合作领域,加大管理、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力度。王焰新还介绍了我校倡导建立“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的情况,该校领导都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愿望。
        10月28日,王焰新校长一行访问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会见了麦考瑞大学校长史蒂文•施瓦茨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常务副校长吉姆•派普教授、副校长戴维•怀特教授,与该校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约定在科研合作、教师培训、联合培养博士生、开展本科生“2+2”项目等领域开展合作,并由麦考瑞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我校学生赴该校攻读博士学位。11月1日,王焰新校长一行造访澳大利昆士兰大学,会见昆士兰大学常务副校长迈克尔•柯勒教授,并签署了两校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通过开展科研合作、师生交流互换、共享学术资源、联合举办学术会议、联合开设课程和项目等方式,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质量。麦考瑞大学、昆士兰大学也表示将积极支持校建立“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王焰新校长一行还访问了多伦多大学米西索加分校,会见了多伦多大学副校长、米西索加分校校长迪普•塞尼教授;访问了澳大利西澳大学,会见了该校常务副校长比尔•莱顿教授,并就开展教育、科研合作以两校领导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10月24日访问滑铁卢大学期间,王焰新校长一行看望了我校在滑铁卢大学参加“2+2”项目的学生,勉励他们成长成才,勇攀高峰,力争学有所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继续保持谦虚刻苦的学习作风,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母校和家人的期望。
        24日晚,王焰新校长一行在多伦多会见了我校加拿大校友会校友,并向我校加拿大校友会授旗。王焰新首先代表学校感谢广大校友长期以来对母校的关心和支持。他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筹备六十周年校庆活动的相关情况,并邀请广大校友回母校参加六十周年校庆活动,期待校友广泛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友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关心热爱母校,加强与母校的联系,努力为母校的各项事业多做贡献,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我校“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评估通过并获继续支持建设

        日前,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获悉,我校高山教授负责的“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在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组织对2007年立项建设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项目”计划)评估中通过评估,纳入新一轮引智基地计划,继续支持建设。
       “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自立项批准以来,基地严格落实建设规划,管理规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地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以高温高压实验和微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壳幔交换动力学多学科国际研究基地,为今后跨入国际领先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举行“高等教育国际化”课题申报答辩

        为推进我校国际化发展进程,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2011年11月11日,“高等教育国际化”课题答辩在国际合作处东苑举行。副校长唐辉明教授,国际合作处处长马昌前教授以及来自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11名领导和专家应邀担当了此次答辩的评委。共有27名教师参加此次项目申报和答辩。
        唐辉明副校长指出,此项目的设立有助于我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规范以及与国际接轨,对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重大意义。他从立项的可行性、项目申请人的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了评审的要求。
        据悉,这是我校第一次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课题”的申报与答辩。本次课题涉及四个主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生交流项目情况调研;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和重大研究计划调研;地球科学各学科在世界大学或科研单位中的分布及排名情况调研;以及有关中外合作办学及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调研。

                            2011年来华留学新生赴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楚河汉街参观

        2011年11月11日,国际教育学院组织2011年来华留学新生共130多人赴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汉街游览参观,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武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馆内藏有文物20余万件。馆区分为楚文化、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楚墓和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专题展;黄鹤楼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楚河汉街作为武汉新兴商业活动中心,反映了武汉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动力。
        参加本次活动的留学生大部分初到中国,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对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热情。在活动中,留管教师、各国留学生结伴前行,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校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签订国际学术文献传递协议

        2011年11月15日,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罗斯•米勒博士、东亚馆馆长徐鸿博士一行来我校,与我校签订了国际学术文献传递协议,双方将互相长期提供国际文献传递服务。
        副校长成金华对罗斯•米勒博士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他希望,匹兹堡大学能以此协议签订为契机,与我校图书馆建立多方联系,广泛开展合作。
        经过认真协商,校图书馆馆长刘子忠与罗斯•米勒签订了“国际学术文献传递协议”。依照协议,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为我校提供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部图书馆以及30余所与匹兹堡大学有合作协议的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并可通过其馆际互借部为我校提供全美范围内的文献传递服务;我校则为匹兹堡大学提供图书馆及合作馆所收藏之文献, 并通过我校图书馆信息中心部为匹兹堡大学提供中国大陆范围内的文献传递服务。这将大大拓宽我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范围,将极大地满足我校师生科研教学的文献需求,使我校的文献资源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vid Kohlstedt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1年11月,应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振民院士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地质和地球物理系杰出教授David L. Kohlstedt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研究并做学术交流。
        11月1日,在八角楼学术报告厅,Kohlstedt教授做了题为“颗粒边界在地球内部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Grain boundaries in two parts - their role in the chemical behavior of Earth’s interior)的学术报告。
        11月2日,在八角楼学术报告厅,Kohlstedt教授做了题为“颗粒边界在地球内部流变过程中的作用” (Grain boundaries in two parts - their role in the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Earth’s interior)学术报告。
        11月14日,在主楼318(地质斋),Kohlstedt教授做了题为“部分熔融的岩石—从实验看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Partially molten rocks -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的学术报告。
        Kohlstedt教授,1970年获美国Illinois大学固态物理学博士学位,1970-1975分别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作助理研究员,1975-1989担任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89年起担任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目前为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地质和地球物理系主任。2003美国AGU的何梁何氏奖章(Harry H. Hess Medal)、2005欧洲EGU路易斯尼尔奖章(Louis Néel Medal)、2009年伦敦地质协会木其甚奖章(Murchison Medal)获得者。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Kohlstedt教授长期从事上地幔岩石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研究,金属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固态相变,位错显微构造,上地幔岩石熔体分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为国际同行公认的许多杰出成果,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1篇。
 
                                            我校外籍专家梅森教授向学校捐赠化石模型

        2011年11月16日,国家“友谊奖”获得者、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在我校工作20多年的英国籍专家罗杰•梅森(Roger Mason)教授将他发现并以他名字命名的梅森强尼虫(charnia masoni)化石模型捐赠给我校逸夫博物馆。唐辉明副校长、校友办、国际合作处、博物馆、地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矿物岩石学团队成员及地学院大三基地班学生参加了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上,梅森教授亲自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梅森强尼虫(charnia masoni)化石模型捐赠给我校逸夫博物馆,唐辉明副校长代表学校给梅森教授颁发化石捐赠证书并赠送了采自中国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岩石标本。梅森教授用清晰的普通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感谢,并介绍了梅森强尼虫发现的经过及其重大地质意义。唐副校长在讲话中感谢梅森教授的捐赠,肯定了他在我校从教20余年来所做的突出贡献,并指出这已经是梅森教授第二次向我校博物馆捐赠化石,他对我校的这份情谊当值得我们每个地大人牢记和感谢。仪式上,梅森教授的同事和好友、《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负责人桑隆康教授也介绍了梅森强尼虫的发现在国际上所引起的反响,讲述了他与梅森教授合作20余年来的感受,梅森教授工作负责、教学认真、关心学生,心系学校,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梅老师。
        梅森强尼虫发现于1957年4月19日,当时梅森还是英格兰中部小城莱斯特的一名中学生。一次普通的野外攀岩,梅森与同伴看到了开采石壁上像树叶一样的印痕。由于从小就对地质学感兴趣,梅森认为是化石。后来梅森的父亲邀请莱斯特大学的一位地质学老师鉴定,证实了它不仅是一块化石,而且具有重大地质意义。这是该化石首次在欧洲发现,它的发现证明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认为前寒武系存在大量生命的推测,从而结束了学术界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的长期争论。1958年,正式以发现者梅森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梅森强尼虫(charnia masoni)。2007年 4月,英国雷切斯特(Leicester )市博物馆举行了 charnia 发现50周年纪念会,梅森应邀在会上报告了梅森强尼虫发现的经过。2009年2月1日,英国BBC在隆重推出的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电视节目中还对梅森教授进行了专访。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Harry Green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1年11月,应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振民院士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地质系和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研究所主任、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Harry Green来我校访问并做学术交流。
        11月17日,在主楼二楼东地化会议室,Harry Green教授做了题为:“来自地幔最底部的一个富铁方镁石金刚石包体”(An Fe-Rich Magnesiowüstite Inclusion in Diamond Apparently from the Lowermost Mantle)。
        Green教授,196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副校长(1995-2000),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1998至今),美国地球物质材料性质研究联盟(COMPES)主席(2004-2007),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构造物理分会主席(2008-至今),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研究所主任。1994年因在深源地震机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美国AGU的鲍文奖(Bowen),1995当选AGU Follow。
        Green教授长期从事壳-幔岩石高温高压流变学,深源地震成因机理和超高压变质作用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为国际同行公认的杰出成果,共发表相关论文140多篇,其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21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4篇。

                                                          我校200位留学生品味中国茶文化
   
        2011年11月20日,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国际交流传播中心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八场“中国茶文化”在我校迎宾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欧阳勋为我校200余位留学生品味中国茶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是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而举办的公益性活动,旨在帮助在汉外籍人士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讲座上,欧阳勋会长对识茶、沏茶和品茶的方法、茶叶分列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中国茶园面积世界、茶叶产量、名茶种类、批发市场、茶文化活动和茶馆业均为世界第一,湖北省的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二,茶叶产量居全国第四,茶叶出口量全国第三。
  讲座结束后,主办方还安排高级茶艺师为观众演示了乌龙茶茶艺,通过18道繁复精致的茶道程序,以及绿润舒展的茶叶、清醇芬芳的香气,让这些外国留学生回味无穷。
我校马达加斯加同学TIANARIVELO HERINANDRIANINA在本次的讲座中收获颇多,并接受了武汉电视台的采访。她表示本次活动让他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塞尔维亚工程院院士Dejan Skala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1年11月16至29日,应我校环境学院刘慧教授的邀请,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工程院院士Dejan Skala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11月17日,Dejan Skala教授参观了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X射线衍射室和扫描电镜室,并完成了所带样品的分析检测,通过参观和负责人介绍Dejan Skala教授充分体会到了我校的学科特点及优势。      
        11月18日, Dejan Skala教授参观了我校研究生楼比表面积测定仪,听取了仪器负责人对仪器的详细功能的介绍及其操作使用;下午Dejan Skala教授参观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观期间,各实验室负责人认真地介绍仪器的功能与能开展的研究内容,Dejan Skala教授也与各实验室负责人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通过参观和介绍Dejan Skala教授对我校的科研设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示希望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我校与贝尔格莱德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交流,开展更大、更深层次的合作,这将对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推动我校环境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1月21日Dejan Skala教授在环境学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做了题为“Biodiesel Synthesis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中,Dejan Skala教授介绍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及贝尔格莱德大学工艺与冶金学院的概况及发展目标,生物柴油合成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包括催化法和非催化法(超临界)生产生物柴油,并介绍了其主持的课题组近期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Dejan Skala教授幽默的谈吐使得严肃的科研报告以一种轻松的形式印入大家脑海,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11月22日上午和11月23日上午,Dejan Skala教授与刘慧课题组的学生们进行了交流,10位研究生分别做了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固体碱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生物柴油性能改善及其原料评价”,“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综合利用”及“污灌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表面活性剂处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研究进展”。Dejan Skala教授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并就生物柴油连续生产工艺展开了着重讨论,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Dejan Skala严谨的思维深深鼓舞了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在报告后,刘慧教授详细的介绍了我国目前目前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以及对木本油料植物去除重金属的研究进行了展望,Dejan Skala教授对刘慧老师的想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相应了建议,商讨了进一步进行项目合作的事宜。
        11月25日, Dejan Skala教授在环境学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做了第二次报告,题为“Gree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s”的学术报告。
访问期间,Dejan Skala教授表示非常愿意与我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并希望能加强教师互访和学生互换,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与交流。
        Dejan Skala现为塞尔维亚工程院院士、贝尔格莱德大学工艺与冶金学院教授,化学反应合成、应用催化专家。1980年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1991年德国石油学院研究助理,1991年至今任教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塞尔维亚工程院院士,2006年7月到2007年6为德克萨斯A&M大学访问学者。Dejan Skala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柴油合成、化学反应工程、应用催化、超临界流体萃取、热学分析方面的研究。近期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柴油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超临界生产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近五年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