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8期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1-08-01点击:

外 事 简 报
                    2011年第8期
主要内容:
1、我校学生郭强入选内地大学生赴香港实习计划
2、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Krassimir Bozhilov博士来我校学术交流
3、我校毕业研究生获“PICMET杰出学生论文奖”
4、贝尔格莱德大学来我校Miodrag A .jovanovic教授学术访问
5、英国利兹大学Paul Wignall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6、俄罗斯科学院西勃嗄杜林.维克多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7、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与我校校舞龙队参加国际龙狮公开赛
8、王校长应邀出席“湖北武汉—美国周”开幕式
9、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访问我校
10、我校教师参与的两项目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我校学生郭强入选内地大学生赴香港实习计划        2011年8月,我校地空学院2008级地球物理专业学生、校社团联合会副主席郭强同学入选第二期“内地大学生赴香港实习计划”,圆满完成为期一个月的赴港实习。
  “内地大学生赴香港实习计划”由中央统战部主办,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联合举办,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推荐2名学员,于今年8月1日到8月31日,赴香港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港期间,周一至周五在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工作,周末由“香港青年学生交流网络”组织内地大学生与香港青少年交流,邀请香港知名企业家的CEO作主题讲座,安排参观考察等活动。参加本次实习计划共有77人,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和博士生。
  据悉,郭强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英语功底扎实,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在523分,通过了托福考试。在港期间,他被安排到香港四洲集团有限公司零售部实习,负责四洲集团各商场分店的账目审核和市场调查工作。除此之外,还走访参观了香港市区重建局、香港各大高校,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大运会志愿服务等。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Krassimir Bozhilov博士来我校学术交流
    2011年9月,应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振民院士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大学高级显微技术和显微分析中心主管,地质系兼职副教授Krassimir Bozhilov博士来我校访问并做学术交流。
    9月6日,在主楼312(地质斋)Krassimir Bozhilov博士博士做了“透射电镜技术原理、方法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Geology)学术报告。
    9月7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会议室,Krassimir Bozhilov博士做了“钙质黑云辉闪岩中矿物反应的分析电镜研究”(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of mineral reactions in calcic biopyribole systems)学术报告。
    Krassimir Bozhilov获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地质学学士(1986)和地球化学硕士(1986),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结晶学与矿物学硕士(1994)和博士(1997)。1986-1988任保加利亚科学院应用矿物研究所矿物学家,1988-1991任保加利亚科学院电镜实验室研究员,1996-2010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高级显微技术和显微分析中心主管,2011-至今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地质系兼职副教授。南加州显微技术和显微分析协会主席(1999-2000,2005-2006,2010-2011)。
    Bozhilov博士长期从事矿物和岩石的超显微构造研究,并取得了为国际同行公认的许多突出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论文55篇,其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3篇。

                                我校毕业研究生获“PICMET杰出学生论文奖”

    日前,我校2007届毕业研究生谢忠泉的论文《嵌入式软件产品创新的动态性与异质性:以日本汽车软件为例》,在2011年美国波特兰工程与技术管理国际会议(PICMET)上喜获“杰出学生论文奖”。
    美国PICMET(Portland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波特兰大学工程管理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旨在通过国际会议传播技术管理的知识和信息,是技术管理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PICMET是技术管理界非常负有影响力的三大国际会议之一,首届会议始于199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多届,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说是国际技术管理的研究集聚地,获得全球技术管理研究界与实践界的共同认可。
   2011年PICMET会议有33个国家或地区的348篇论文获得会议期间陈述发表的资格。“PICMET杰出学生论文奖”由指导教授提名,经知名专家集体评议,授予在工程技术管理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学生论文。迄今为止,共有22篇来自世界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论文获此殊荣。
    谢忠泉为我校2004届本科毕业生,2004~2007年师从经济管理学院张治河教授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学习与研究。200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项目资助,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创新管理博士学位。

                             贝尔格莱德大学来我校Miodrag A .jovanovic教授学术访问
    2011年9月11日至18日,应我校政法学院田圣斌副院长的邀请,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Miodrag A .jovanovic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
    访问期间,Miodrag A .jovanovic教授举办了3场讲座,其报告题目分别是:1、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as the minority right to independent statehood? —The Kosovo case and beyond ;2、Human rights —Universal or particularistic? 3、State sovereignty in the 21st century。
    Miodrag A .jovanovic教授是瑞士Fribourg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他的精彩演讲激起了我校同学们对国家主权、自决权和科索沃等国际法问题的浓厚兴趣,开拓了广大师生的研究视野,讲座结束前,广大师生积极与教授交流,都感到收获很大。

                                   英国利兹大学Paul Wignall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2011年9月14-19日,应我校赖旭龙副校长的邀请,英国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地球科学与环境学院Paul Wignall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9月16日,在地质斋Paul Wignall教授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how to kill nearly everything学术报告。
    Paul Wignall1985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88-1989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自1989年起任职于英国Leeds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学院,先后任讲师(1989),副教授(Reader,1999),教授(2005),2005-2006年香港大学访问教授。
    Paul Wignall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沉积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地史时期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原因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就从事了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规模灭绝的研究,是最早进行大规模火山作用(火成岩省)与生物大灭绝关系研究的学者,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他对三叠纪-侏罗纪之交以及早侏罗世的生物灭绝事件也有深入的研究。另外他在研究石油烃源岩和西欧石炭纪盆地分析方面也作了大量的成果,他是世界著名的黑色页岩的研究者,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Black Shales》(1994)一书是国际上研究黑色页岩的经典著作。目前,他出版了2本专著,主编了2部著作,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为包括Science在内的多种国际刊物撰写书评和成果评述50多篇。先后任Ge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Geological Magazine ;Geobiology 等国际刊物的编委。

                             俄罗斯科学院西勃嗄杜林.维克多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2011年9月20 至26日,应我校三峡中心和地球科学学院曾佐勋教授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所长西勃嗄杜林•维克多教授和卡巴诺夫•阿列克谢工程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9月26日,在主楼地质斋,西勃嗄杜林•维克多教授《地壳中的重力潮与地球的天然脉冲电磁场》的学术报告,与我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西勃嗄杜林•维克多,1962年毕业于俄罗斯格罗兹年石油大学,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原任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地质矿产局局长,现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所长。曾获得“1991年度俄罗斯联邦功勋地质工作者”称号及州“荣誉证章”、“劳动红旗”勋章。多年来长期从事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在三维复杂环境中寻找油气工作效率的研究,组织研制生产的脉冲电磁仪“叶尼塞”已用于油气藏普查和工程研究。
    2000年后从事地球动力学问题研究,包括地球动力监测和地震预报。用实验证明了地壳中有潮波通过时会产生共振。利用该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地球动力学监测效果预报地震,并可以用于直接预测烃矿藏。
    卡巴诺夫•阿列克谢,2008年毕业于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信息与计算工程系,现为该校博士研究生,从事自然灾害预防和地球动力学作用监测的研究。加工和分析地震、地磁资料的注册专家,曾发表文章近20篇。
    2007年至今一直兼职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科学中心科学专业设计工程局“地球动力作用和生态风险”部从事科研工作,现在任“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生态中心”数学模拟实验室综合加工分析组组长、工程师。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与我校校舞龙队参加国际龙狮公开赛
    2011年9月21日早上,西区体育馆内,龙队随着悠扬旋律的伴奏翻滚跳跃,首尾交相引合,步法整齐划一。来自美国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与我校舞龙队一起合作训练,为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11沪港澳台龙狮精英赛暨国际龙狮公开赛”做准备。
    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是全美第一支大学生舞龙队,于2009年9月在我校体育课部胡凯教授的帮助下成立,队员来自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据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带队老师、孔子学院刘孔礼介绍,该舞龙队队员吃苦耐劳,训练积极。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队伍都会进行表演。  
“来到中国以后,我深深为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希望以后能够再来中国。”一位美国舞龙队员说到。
    据了解,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于9月20日到达我校,9月22日将与我校舞龙队成员一起前往上海参加比赛。

                               王校长应邀出席“湖北武汉—美国周”开幕式
    2011年9月22日,由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三方共同主办的2011年“湖北武汉美国周”活动开幕,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携一批美国知名企业负责人到访武汉出席开幕式等活动。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共同启动活动。副省长田承忠主持开幕式。我校校长王焰新教授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王国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自中美建交以来,湖北与美国的友好交往不断扩大,双方在经贸投资、科教人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湖北省5个城市与美国6个州的6个市郡先后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与美国高校合作共建了9所孔子学院。美国是湖北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地。2010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7亿美元。湖北科教发达,交通便利,资源富集,文化昌隆,底蕴深厚,产业基础好,市场腹地广,与美国在经济贸易、科教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1979年,湖北省与美国俄亥俄州在中美建交后建立了第一对友好省州关系。相信此次“湖北武汉-美国周”活动,也必将推动双边经贸投资和人文交流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更大成效。
  骆家辉感谢湖北省及武汉市对“美国周”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说,本届“美国周”期间,将举办一系列文化和经贸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增进湖北人民与美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目前,近千家美国企业在湖北投资,良好的商业气氛、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工队伍、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及政府开放程度,是这些企业选择湖北的重要原因,希望日后加深双方企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相互投资和商贸往来。
本次“美国周”活动系首次举办,主要将围绕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两条主线展开,旨在进一步推动湖北与美国之间的经贸、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访问我校
     2011年9月23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杨容珍博士,肯•阿西伍德博士和宋兰溪女士一行三人来我校访问。校长王焰新教授,科技处、学科办、国际合作处、地学院、资源学院、地空学院、材化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参加了会谈。
    王校长对美方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王校长提出希望在地球科学、全球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环境与健康等方面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科技合作。王校长还向客人介绍了我校倡导建立的“地球科学全球大学联盟”的情况,希望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在本科生互换、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与美方开展合作。
    国际合作处处长马昌前教授向美方客人介绍了我校发展历史、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我校与美国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合作等情况。
    杨容珍博士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宗旨和概况、相关基金项目等,基金会旨在寻找最出色的研究机构,并就研究热点、前沿问题等展开合作研究。杨主任对我校和美国多所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成果表示高度赞赏,期望今后双方能在教育的相关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杨容珍博士通报了今年我校获得两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一项是我校校长王焰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参与的国际科研教育伙伴计划项目(PIRE)——中美热能系统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375万美元。一项是我校地学院童金南教授接收“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EAPSI)”项目美国来华研究生。
据了解,今年,武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仅5项,我校就占其中2项,充分显示我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实力和优势。
    美方客人还参观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逸夫博物馆。

                           我校教师参与的两项目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近日获悉,我校教师参与的两个项目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
    其中,一项是谢树成、王焰新教授等参与的国际科研教育伙伴计划项目(PIRE)《热泉生态系统的整合性和全球性认识》中美合作项目;另一项是童金南、胡超涌教授等参与的接收“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EAPSI)”项目美国来华研究生。
  中美地热系统对比研究中方合作伙伴有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我校以及同济大学,美方是内华达大学;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每年资助40名美国优秀研究生暑期赴中国大学和研究所、实验室,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与中国青年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为期8周的研究工作。今年7月,我校和武汉大学教师接受指导了4名参与“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的美国研究生。 近两年,武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5个项目获得该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