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6期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1-06-11点击:

外 事 简 报
                   2011年第6期
主要内容:
1、第一届地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国际会议召开
2、美国华盛顿大学王阿莲博士来我校讲学
3、美国密西根大学Daniel G. Brown教授来我校讲学
4、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Junichi Haruyama博士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法文哲博士来我校讲学
5、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卢宁教授来我校讲学
6、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乐教授应邀来校做学术报告
7、我校举行2012年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答辩会
8、凝望•对话——武汉•芝加哥影像艺术交流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9、澳门青年代表团来我校参观交流

                       第一届地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国际会议召开

    2011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我校主办的第一届地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国际会议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校长王焰新和香港大学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系教授顾继东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围绕会议主题——地球微生物生态毒理学,与会代表就沉积盆地中沉积物和地下水的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河口及河流、水体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类金属;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中的异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土壤和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的监测和模拟;生物修复与地质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9个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来自法国的Gerald Thouand、顾继东、美国的Gill Geesey等12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50名专家学者做了口头报告;会议还展出了50个展板。
    为了鼓励青年学子们潜心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会议还评出3个优秀学生报告和5个学生优秀展板。
据了解,此次会议旨在为解决如何检测或正确评估各类污染物,尤其是一些日趋复杂的低浓度混合污染物对环境生物的影响,以及地球微生物对各类环境污染物的作用过程和响应特征。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生态湿地中心、我校以及香港大学等单位发起。会议共收集到150余篇论文及论文摘要,现已编辑成册。

                               美国华盛顿大学王阿莲博士来我校讲学

    2011年6月1日至2日,在教育部《行星地质与化学》高校特色项目的资助下,应我校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的邀请,国际知名行星光谱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王阿莲博士于来我校访问和讲学。王焰新校长接见王阿莲博士,为她颁发我校客座教授聘书。
    王阿莲博士作了题为Potential habitable zone within salt-rich subsurface regolith at Mars equatorial region的报告,主要介绍了行星光谱学在行星成分探测中的原理及成果,结合美国精神号火星漫游车获得的多光谱数据和实验室测量结果,研究了火星赤道附近地区识别出含水盐类的成分及其与火星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并推测出可能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她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包括2011年年底美国即将发射的新一代火星漫游车-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的详细情况。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对王阿莲博士历时三小时的精彩报告和讨论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王阿莲博士参观了我校地质过程和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行星科学研究所,并与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阿莲博士197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1982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学位。王阿莲博士长期活跃在行星科学探测与研究领域,在行星光谱学和天体生物学研究方面做出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

                          美国密西根大学Daniel G. Brown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1年6月16日,应我校资源学院胡守庚博士和王占岐教授的邀请,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空间分析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 Daniel G. Brown教授来我校资源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就开展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做了题为“Geospatial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Land-Use and Land-Cover Dynamics from Remote Sensing”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内容包括: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挑战、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该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四十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师生们就相关的问题与Daniel G. Brown教授进行了广泛交流。
同学们对此次报告会反响热烈,认为此类高水平学术报告既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当前国际土地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对促进学生更加投入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Daniel G. Brown教授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国际知名教授,1992年获得美国北卡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空间分析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美国全球变化计划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区域涉及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Junichi Haruyama博士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法文哲博士来我校讲学

    2011年6月21日和22日,在教育部《行星地质与化学》高校特色项目的资助下,应我校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和徐伟彪教授的邀请,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Junichi Haruyama博士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法文哲博士来我校访问和讲学。
    Junichi Haruyama博士作了题为“Introductionof Japanese Lunar Orbiter SELENE (Kaguya) and Terrain Camera (TC) onboard the explorer”和“TC observation results”的报告。作为日本SELENE探月任务中高分辨率地形相机(TC)的负责人,Haruyama博士首先详细介绍了日本探月任务的构想和设计,其上搭载的科学载荷的情况以及科学数据的获得和成果的发表情况。他还介绍了在探月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辛,生动的描述了在深空探测活动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矛盾与合作。TC相机获得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10 m/pix,并且建立了较高分辨率的全球DTM。利用这样高质量的数据,日本科学家发现了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时间跨度比以往的观点大大增加了;在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表面没有大块水冰存在;在Marius Hills火山高原,以及月球表面其他两处月海处,发现了疑是熔岩管道塌陷的天窗。
    法文哲博士作了题为“Radar Investigations of the Moon: A Review, Modeling and Inversion”的报告。他首先完整的回顾了在探月活动中应用过的各种雷达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利用建模的地形数据,应用雷达探测的结果模拟。最后,他讲述了月壤厚度反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利用地基雷达对于全月月壤厚度反演的结果。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对两位学者的精彩报告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并在报告结束后,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既加深了对于行星科学问题的理解,也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Junichi Haruyama博士于199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部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他是日本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地形相机的负责人(PI),在星载成像探测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他为SELENE探测计划研制了高分辨率立体相机和分析软件; 领导制作了10米以下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图像; 证明了月球极区永久阴影区域无冰或水; 首次发现了月面”玉兔”火山区域与早期火山活动有关的熔岩管,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结果发表在美国SCIENCE, SCIENCE Express, GRL 等国际一流刊物。
    法文哲博士于2009年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月球雷达探测月壤厚度和估算He-3含量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果,在JGR,Icaru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发表了20余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卢宁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1年6月20日至26日,应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项伟教授邀请,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土木工程系Ning Lu(卢宁)来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非饱和土力学讲学,介绍非饱和土的力学、水文地质与物理特征,及其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以及水文地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卢宁教授1991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饱和土力学、水土耦合作用及浅层滑坡的监测、分析与预测。现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卢宁教授2004年出版了非饱和土力学专著“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社);2007年发表论文“Suction stress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unsaturated soils”,首次提出非饱和土 “吸应力”与“吸应力曲线”的概念;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 “Is matric suction a stress variable?”,提出了非饱和土“基质吸力”是应力状态变量而非应力变量的观点;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水力传导函数的实验室快速检测仪器;利用土壤水分探头和土壤吸力探头对滑坡进行实地监测,预测局部非饱和浅层滑坡的发生。由于成绩显著,卢宁教授分别于2007年与2010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Normal Medal奖和J. James Croes Medal奖。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乐教授应邀来校做学术报告

    2011年6月28日,应资源学院胡守庚博士和王占岐教授的邀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地理系教授、研究生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地理分析中心布法罗分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王乐教授来校进行友好访问,并进行了客座交流。
    在王乐教授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的聘用仪式上,资源学院副院长李江风为王乐教授颁发了聘书。  
王乐教授做了题为《Small Area Population Estim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and LiDAR》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利用遥感影响解译技术和雷达高分辨率图片提取居住用地,并根据建筑物面积、周长、形状、高度和体积等参数进行人口预测。此外,他还就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分类、物种入侵、海岸带红树林动态监测和城市扩张模型等当前研究课题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报告期间,与会师生就相关的问题与王乐教授进行了广泛交流。此次客座交流会的成功举行,为双方今后在教师互访、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王乐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主席,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机理研究及其在环境、土地利用变化等领域中的应用,其在国际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核心杂志上发表SCI/SSCI 论文40余篇, 现主持多项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美国农业部及地质调查局项目, 曾获第一届国际地理信息大会USGS学者奖, 美国地理信息科学大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 美国地理学会遥感专业协会年轻生涯奖, 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实用论文John I. Davidson 总统奖第三名等荣誉。

                             我校举行2012年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答辩会

    2010年6月28日,我校2012年聘请外国专家项目答辩会在国际合作处东苑报告厅和八角楼举行。党委副书记丁振国教授、副校长唐辉明教授分别主持答辩会,副校长成金华教授、副校长赖旭龙教授及校国际合作项目评审委员参加了评审会。
    本次共有来自地学院等13个单位的教师申报项目43项。根据项目申请人答辩,专家评审,国际合作处从中将评定出重点项目、一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普通项目四个层次分别予以一定的资助。

                       凝望•对话——武汉•芝加哥影像艺术交流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2011年6月22日,动感地带M-ZONE人美国行中美青年文化交流暨《凝望•对话——2011武汉•芝加哥大型影像艺术交流展》启动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永泽、共青团省委副书记陈正祥、湖北移动副总经理林锋、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曹立明、我校党委副书记丁振国、傅安洲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移动公司、湖北省青年联合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由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综合频道、美国新亚电视台联合承办,得到了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市外宣办、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美国东方艺术团、美国芝加哥湖北同乡会、美国芝加哥时报、华语论坛报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各大单位的大力支持。
    活动在一段带有浓郁中国风的舞龙表演和充满美国文化气息的街舞表演后正式开始。
    校党委副书记丁振国致欢迎词。丁振国首先向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对我校团学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讲话中,丁振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这项实践活动,通过影像摄录的形式去感受辛亥百年的武汉巨变,进一步学习辛亥革命历史、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和激情去为祖国、为人民、为湖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曹立明、湖北移动副总经理林锋等领导发表致辞。
    团省委副书记陈正祥在致辞中强调,本次美国行活动意义深远,为中美青年搭建了充满艺术品质和时代气息的交流平台。他对此次参与活动的有志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当代荆楚青年的镜头要有国际视野,站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博采众长;要有人文气息,为生活放歌,为大众抒情;要有时代特色,使作品独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载体。与此同时,陈正祥号召全省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他们用艺术演绎青春,用青春创作艺术,为成长的旅途增光添彩。
    最后,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各级领导上台共同在象征中美版图的巨型蛋糕上写下了“凝望•对话”的主题词,标志着本次中美青年文化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本次动感地带M-ZONE人美国行活动以“我们的城市我们拍,世界的城市我们拍”为口号,整体活动将历时5个月,分为六个阶段,自由拍摄阶段将在全省范围内海选涵盖移动改变生活、辛亥革命、武汉风情风采等,大到历史事件,风景名胜,小到市井风貌,百姓情趣的珍贵影像及视频,通过综合质量评审甄选出30-50名优秀者进入命题拍摄阶段,最终选出10-15名种子选手赴美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拍摄,10月份在全省10所高校与城区举办巡展和美国之行心得交流会,并在移动CMMB手机电视、移动MM等平台展播,11月份将举行盛大的颁奖晚会,对获奖作品给予表彰,获奖作品还将汇编成集,出版发行。

                                   澳门青年代表团来我校参观交流

    2011年6月28号下午,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龚志明代处长率领的澳门青年代表团一行180余名师生,在湖北省青联副秘书长、2000年悉尼奥运冠军郑李辉的陪同下来我校参观交流。本次交流活动共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代表团成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攀岩馆和逸夫博物馆,并在博物馆报告厅内与我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逸夫博物馆内,代表团成员在导游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矿物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地球奥秘展厅和珠宝展厅。
    逸夫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深深吸引住了代表团成员的眼球,让来自澳门的同胞有机会体验一场生动的地学综艺大观。来自澳门新华中学的陈嘉明在参观后激动地说:“看了这次展览,我才知道了石头的构造、形成和由来。真是获益匪浅!”同样来自新华中学的高蓓迎同学在看到真实的恐龙骨骼化石后十分惊讶:“我以前只是从课本中见过恐龙的图片,在上海世博会上也只见到了一些假的恐龙模型,没想到真的恐龙这么大。看来,中国地质大学有很多的宝贝”。博物馆三楼珠宝展厅更是让来自澳门的同学们大饱眼福,尤其是女同学对馆内绚丽夺目的珠宝爱不释手。来自澳门粤华中学的甄君翯同学坦诚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看这么多闪闪发光的宝石,“澳门可没有像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这么大的宝石博物馆”。  
    随后,代表团成员来到报告厅与我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成员们围绕社团组织发展、加强青年交往等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