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 十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同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互鉴、互容、互通,持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致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实现了国际化能力与水平的全面发展和大幅提升。
发起大学联盟,谋划国际合作全球布局
2012年11月,学校牵头发起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以全球化视角布局国际合作蓝图,建立点面结合、类型多元的全球合作网络。十年来,学校与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签或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学校在稳步推进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已有合作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响应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约旦地质学家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
依托“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围绕地学前沿领域与全球热点问题,学校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滑铁卢大学(UW)等联盟高校在武汉、德国、加拿大于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举办了4期暑期学校,扩大了学校地质、资源、工程、环境等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沟通交流能力,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提升引智水平,促进优势学科交叉融合
十年来,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学校组织申报并获批新增高等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5项。同时,2项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建设阶段。2018年,学校联合美国、瑞士、俄罗斯等国家知名高校,牵头申报并获批建设“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引智基地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起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基地成员积极投身于科教融合的多途径协同育人工作,组建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将科研成果、研究前沿及最新进展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地球科学研究人才。十年来,各基地组织主办、承办了众多国际系列学术会议和相关国际研讨会,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我国地球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
围绕“一带一路”,推进高端特色智库建设
2014年12月,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旨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人文和学术交流三大任务,学校先后组建了“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约旦研究中心”“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学校以平台为依托,充分调动院系国别区域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整合资源,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地质资源、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深层推进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研究项目十余项,出版了《约旦研究》专著,提交了数十份专项咨政建议;参与了教育部主持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政策制定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设计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际教育合作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波斯湾方向建设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课题,为我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开展海外能源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案建议。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2017年和2019年获批两期由巴基斯坦资助的“高级汉语培训计划”项目,并分别于2019年与2022年举办两届“中巴经济走廊国际会议”。
服务大国外交,打造国际地学教育中心
十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人才、科研和国际化优势,深度融合行业特色,全面升级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新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学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19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托学校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展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2009年11月,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同时,学校积极筹备“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等。这些国家级来华留学教育平台先后落户学校,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与国家战略的匹配度,提升了来华留学教育对“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贡献度。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主动走进地矿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沿线高端教育资源,倾力打造“全球地矿人才留学中国项目”。目前,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协议》,协同培养国际人才,共建实习基地。
立足学科特色,做强留学地大教育品牌
十年来,学校将学科特色深度融入来华留学发展思路,紧扣国家发展大局和重大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充分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分类定制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合作提供高端人脉资源。学校构建了完善的“预科—本科—硕士—博士”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收地矿类专业留学生的主要培养基地,被誉为我国地学领域来华留学“黄埔军校”。
学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提质增效。严把招生关,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工作机制,明确优秀生源推荐的学科人才导向。严把培养关,实施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严把毕业关,建立健全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国际学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学校成立“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创办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论坛,促进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两年多来,国际学生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140余篇。
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来华留学国情教育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国际青年。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加强价值引领,厚植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怀”,打造具有“地大特色”的国际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平台,营造多元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促进中外学生互动融合,推动中外文明、文化交流互鉴。
坚持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积极传播书法、篆刻、绘画、舞龙、京剧、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中外青年交流互动平台,组建“黄鹤丝路”艺术团、“钢铁侠”志愿服务队,组织“感知中国”、“丹桂国际文化节”、冬至灯会等中外文化系列活动。聚焦校园学术文化引领,着力打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推动学术交流成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新常态。以国际学生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地大故事,让世界认识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引入优质资源,培育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017年,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的突破。该项目采用“2+1+1”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良好科学作风的水文地质、环境与生物学交叉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加项目首届32名毕业生中27人被滑铁卢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升学率达到84.4%;该班近60%的同学参与科研、创新创业赛事,其中,“炭合”学生科创团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2019年,学校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项目获批,该项目结合两校学科优势、教学特点、培养要求和就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采用“4+0,3+1,3+2”三种培养模式。项目引进大量外方优质课程和师资,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力图打造成为培养机制灵活、就业面广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项目。
2022年,学校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经济学(中法班)本—硕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探索整建制本—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设立种子基金,助推学生国际访学交流
2014年,学校设立“大学生国际交流基金”,资助在校大学生国际访学交流工作,目前已搭建各类本科生国外实践与教学平台50余个,本科生出国比例逐年递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拓宽了在校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2019年度,在校本科生出国人数达到856人,其中受基金资助人数为357人,本科生出国比例占当年学校招生人数的17.8%。2020年起,为降低疫情影响,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和网络夏令营,并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地球科学领域相关学科合作,开展地学类短期野外实习项目;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沟通,开拓本科生国际化就业创业新领域,帮助大学生海外就业或到一流大学继续深造。为介绍和推动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走出去,2017年和2022年,分别出版了两部《跟我一起看世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访学纪实》。
依托孔子学院,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学校每年固定向国外合作伙伴大学派出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30名以上,将文化、文学、艺术、体育等中国元素融入到学校文化外交之中;组织师生艺术文化交流团赴国外友好大学交流,指导国外友好大学组建训练舞(狮)龙队,传播书法、篆刻、太极、古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国际平台,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同时,学校结合专业与特长,培育“玉石文化”“编钟文化”“楚文化”“丝竹文化”等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构筑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轮廓、以学校特色为内核的和平友善文化形象。
阿尔弗莱德孔子学院以满足纽约州人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为宗旨,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并重,凝聚了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民众,培养了一批持续开展中文项目的学校。目前,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已成为纽约州汉语教学示范中心,成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促进中美高校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0年来,已在14个城市的50个教学点开设了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2020年10月,“第七届中国与中东欧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大特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保加利亚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回顾十年来学校国际化发展历程,学校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共进、与民同行。今后,学校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全球有识之士,共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大智慧和力量。(来源 国际合作处 编辑 程晓龙 审稿 陈华文)